五保户安置点,住的并不是五保户;无水可用的村镇,水利部门竟然“政绩斐然”;面对质问,当地干部在意的却是谁家的亲戚如此大胆……近日,媒体报道了陕西省商洛市洛南县灵口镇两个村脱贫攻坚工作存在弄虚作假、作风漂浮等问题。对此,陕西省立即成立调查组进行全面深入调查。

作为脱贫攻坚的“底线工程”,饮水安全事关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是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的重要内容。然而从报道情况来看,这两个村子虽然退出了贫困村的序列,贫困户家中的“明白卡”也打上了饮水安全标志,但饮水问题长期没有解决。村民跨省取水,一吨水需要花费50到60元钱,靠纱布过滤;十几户靠着长满青苔、直径不到两米的水池吃水,甚至要用屋檐来接雨。面对群众反映情况,当地扶贫开发局和水利局相互推诿,一问三不知,不仅不去想着解决问题,反而抢夺前去报道此事的记者的手机。对待群众态度如此蛮横,令人诧异。

脱贫攻坚成果不能打折扣,更不能纸上谈兵。对此中央三令五申,各级也多次开展整顿。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不禁要问:看到群众吃水如此困难,当地那些领导干部不脸红吗?靠着数据造假、材料堆砌得来的脱贫摘帽政绩,不心虚吗?公然弄虚作假、欺上瞒下,当地干部置党纪国法和群众利益于何处?

群众利益无小事,脱贫攻坚必须实打实。当务之急,是要以一查到底的决心,把媒体反映的情况弄清楚,把相关责任人追究到位,给群众一个交代。与此同时,也要及时解决群众的吃水难题,不能一拖再拖!

这起事件之中,有一个现象值得关注。当地为了迎接上级脱贫攻坚验收检查,匆忙对五保户安置点进行修缮,连水都没有接通就安排五保户入住,而随着该县脱贫摘帽后,这些五保户的生活状况无人问津。这种急功近利的“虚假式”脱贫,不仅劳民伤财,更损害脱贫攻坚成果的含金量,与脱贫攻坚的初衷背道而驰。究其根源,在于少数基层干部心中没有装着百姓,政绩观扭曲;相关部门只想糊弄了事,懒政、怠政。脱贫攻坚究竟为的是什么?是不是真正把群众的利益放在了第一位?当地官员必须扪心自问,深刻反思。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当前,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任务艰巨,防止规模性返贫必须抓紧抓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任重道远。陕西洛南县暴露出来的问题,虽然是个例,但对于其他地方也具有很强的警示性意义。各级各部门要引以为戒、深刻汲取教训,举一反三查找不足,看看自身工作是否存在类似问题。一方面要加大对脱贫攻坚成果的动态监测,对弄虚作假、形式主义等问题冒头就打,坚持实事求是,决不能为了所谓政绩对问题视而不见,甚至掩盖粉饰。另一方面要聚焦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畅通监督渠道、加大工作力度,不断提升脱贫的质量。

掺假的脱贫,换不来老百姓的口碑;欺上瞒下,无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中央反复强调,“扶贫工作必须务实,脱贫过程必须扎实,扶真贫、真扶贫,脱贫结果必须真实”。搞花拳绣腿、摆花架子,迟早要“露出马脚”,对那些弄虚作假、欺上瞒下的做法,必须严肃查处,该问责要问责。惟其如此,才能确保脱贫攻坚成果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检验。

推荐内容